over 9 years ago

楊上翰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711938128856930&id=100001222472362

為了不讓別人誤認為小弟是為反而反

我就來特別說一下我自己眼中的服貿的利與弊

為何我認為弊大於利

以及為什麼我認為它是賣台的原因

(超過五千字,我一定是瘋了,大家慢慢看)

小弟不才剛退伍半年

當初考進去的專長與分發的單位恰好就是整天在研究中共

所以我不敢說我是李克強或習近平肚子裡的蛔蟲

但好歹一年下來比大部分的人接觸中共的第一手消息多很多

服貿協議恰巧就是在我手上研究的專題

中共那一年在國際間的所作所為也是在我眼底

1. 我認為的服貿的利:

現在網路上許多流傳的懶人包裡最大的謬誤就是”大陸勞工會大量來台”

在服貿協議的條文裡完全沒有開放大陸勞工來臺

(造成大陸人來臺誤會的是另外一條,我晚點會講)

所以有關任何”大陸勞工、醫師、美髮小妹會大量來臺造成臺灣人大量失業”的敘述都不是對的

服貿開放的是大陸老闆來台灣投資開公司,但是由於能來臺的都只是管理階層,所以真正大量雇用的是台灣的員工。服貿通過之後台灣的理想景象應該會是:到處都是大陸老闆出資的公司,但裡面雇用的是台灣的員工,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由於大量大陸公司進入市場的競爭刺激,台灣的本土企業也被迫必須提昇自身提供的員工薪資水準與提供的服務品質才能夠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存活,這也是對於現在台灣企業的老闆而言這確實是個衝擊的原因。整體來說,馬政府應該是把振興經濟的希望都押寶在這一塊上,而照理上這確實能夠活絡台灣的整體市場與經濟。

2. 我認為服貿的弊:

首先我先問一下,大家還記得國中(還國小阿?)公民(社會?)課本裡說中共的國體與政體是什麼嗎?

是獨裁共和

在我當兵一年的觀察裡,我只想說,想要中共跟台灣只談經濟不談政治是不可能的啦

(很多網路上流傳的純粹從經濟面角度支持服貿的文章大多也都是敗在這裡)

服貿協議是一份看似經濟,實質帶有強烈政治意義的協議,所以當這些文章在純經濟分析這份協議的時候會有些盲點。

a. 移民與國安問題

承我在第一段講的,會讓大家誤以為會有大量大陸勞工來臺的其實是這條:投資超過20萬美金者可在攜帶兩名”管理人”來臺,每多50萬美金可再多帶一名,來臺者只要有定期去申請延長滯台期限則可以無限期滯台,所以如果男主人指定管理人分別為自己的妻子與兒子,又可以無限期滯台,則看起來幾乎與移民無異。事實上這樣的移民門檻極低,因為大陸實行一胎化政策很久了(最近似乎有考慮解禁),一家三口的情況剛好是這條”投資者+管理者”的人數,所以有篇支持服貿的文章故意舉一家四口移民來臺的金額其實很容易故意去抬高那多出來的50萬美金門檻。再者,真正心裡想著要移民的移民者會在意或被吸引的是移民後的當地生活環境品質(工作、教育、醫療健保),故能夠來臺移民的都是具有高收入或原本在中國就很富有的家庭(或是具有政治目的性的計劃移民),所以有篇文章說中國平均GDP只有6000美元所以要靠舉債來移民來臺的門檻超高的論點並不成立,還有純粹就投資賺錢的成本角度來解釋用高於台灣主管級的水準請大陸人來臺當主管不符合成本所以不可能有技術性移民這個論點也並不成立,因為中國人要是真想移民來的話就不是想來做生意,有錢就能來台灣享受健保跟已開發國家的生活品質還跟你計較什麼成本 (難道今天能夠讓你只繳六百萬就有美國綠卡不會一堆有錢的台灣人爭著要去還嫌貴?) (有人說會要來臺的人士應該有審查制度吧,我只想回,那今天服貿要過關有誰審過了?想進來的偽造文件一下、套套關係、賄賂一下就進得來阿) (另外,大陸來臺留學生已經開放健保囉,所以將來為了刺激大陸人來臺”投資”意願,釋出有更多的福利與誘因完全不是不可能,不過目前確實沒有工作權就是了所以”暫時”沒有什麼大陸勞工大量來臺問題)。

  再者,這些來臺的人士們,如果只是來想移民來台灣,數量慢慢多起來,會對台灣原本的文化、社會素養、房價帶來什麼影響倒是其次(雖然我只跟朋友去上海看世博玩了一個禮拜回台後就不小心講了一個禮拜的捲舌北京話),其實很多國家有這樣的前車之鑑了我就不再贅述,但如果這些來臺的人士懷的不是好意,是類似間諜等滲透的共產黨刻意安排近來的人物,台灣已經沒有足夠的能力去監控這些人,前國安局的委員在一年前的報導中已經坦承以國安局的人力趕不上近年來開放大陸婚姻以及服貿開放之後的來臺人數的數量增長,「台灣現在到處充滿著不該來的大陸人」這位前委員這麼說。雖然現在在那邊喊”保密防諜之心人人不可無”好像有點八股,但事實是中共從來沒放棄過任何武力犯台的機會阿,一千多顆飛彈從來沒撤過,南京軍區、濟南軍區、廣州軍區有多少部隊是在做兩棲登島演練(要登哪個島阿? 對台灣跟菲律賓的問題都用得上,你覺得咧?)、陸航直升機與地面坦克的空地一體信息作戰演練、航母遼寧號的艦載機起降訓練(拜託自己去中共的中央電視台自己找,都有影片連結),這些演練是對拿哪國練的阿?兩年內還有台灣的大氣水文局的將領出賣台灣附近海域的水文圖給中共過(會造成台灣的潛水艇能躲藏的位置暴露),中共國務院發言人華春瑩(至少我退伍時還是)整天都在對國際喊”中方堅決反對任何損害中國主權與分裂領土的行動與意圖”,這些來臺人士會對台灣造成的國安問題與配套措施從來沒人討論過,服貿就要這樣讓這條過了?(更別提我在中央電視台早上7:30的”海峽兩岸”節目看到邱毅頂著中華XX會主席等高級頭銜大言不慚的說「兩岸統一是現在台灣的主流民意,只有惡毒的民進黨在從中作梗」)

b. 國情差異對純經濟條約造成的影響

在服貿的條文中,台灣到中國的企業大部分必須要合資,而中國到台灣的大部分(強調!非全部)行業可以獨資,而兩邊的國情差異會在這項規定上造成什麼差異呢?首先,在中國境內其實非常排外,小弟本人的老爸目前就是台商(他被告到法院的次數已經讓他苦笑說中國法院根本他家廚房),中國自己內部相當團結地對付台資企業,台資企業的一舉一動都要看中共地方政府的臉色,因為中共的法院是站在中共那邊的(其實賄賂超多、很黑),所以今天如果服貿還規定服務業到中國必須要合資,那結果將會是只要有中資合資的台資企業快要做出可以威脅當地純中資企業的時候,中資隨時都可以抽走讓你做不下去,也求助無門(再次重申法院真的他們家開的= =),但在台灣就不一樣了,獨資的中資企業做出規模時,萬一真的太強了造成壟斷市場,它是獨資你也趕他不走,因為台灣表面上還是民主社會,到時候很有可能因為僱用的都是台灣員工,還一堆台灣立委想辦法在幫忙立法護航。另外有文章說中國人為什麼要來台灣做生意阿?其實就成本來說根本不划算阿,然後快速的分析說所有的原物料成本要從中國來臺加上運輸成本後只會更貴不會更便宜,所以真正的成本在人,然後轉而說從中國多找人來一個要多加50萬美金所以很不划算,試問:台灣現在有多少原物料原本就是要靠進口才有的?騙我不知道台灣現在多少的原物料本來就是仰賴進口啊?原本就是從中國進口的也不在少數阿,現在更可以中國人的原物料直接配給中國人開的公司,運輸成本一樣,自己人為什麼不算便宜一點阿?所以你說真的中資公司來臺後要惡意削價競爭是不可能的嗎,當然有可能,一來是這種原本原物料就從中國來的公司可以特地讓中資企業有較低成本,二來是如果中資企業背後有龐大的資金(或甚至是帶有惡意目的的,例:為了讓台灣市場更加依賴中國),則可以故意定得比市價超低破壞市場行情,但中國來的資金比台資企業的資金多的時候,兩者在台灣長期打同服務品質的虧本削價競爭,怎麼樣也一定是台資公司先餓死倒閉阿,等壟斷玩了再把價錢抬回來,能用低價競爭的新台資公司也不是說出來就出來(真以為創業就靠張嘴巴講講就創好啦?不用考慮物流通路等需要長期建立的信用關係?),到最後還是一樣回到台灣民眾最後要看中資企業的臉色的問題,要搞死中資企業卻不能像台資企業在中國被搞死一樣,因為我們是民主社會。

  所以看似平等或有幫助的條文在一邊是獨裁+黨國一體的國情下不一定能享受到一般在民主開放社會中的自由貿易的好處,這樣表達不知道有沒有讓大家發現政府談得太天真了點?(所以如果今天是跟其他民主國家簽的話我就比較放心)

c. 不完善的退場機制

一般來說,兩個強弱差太多的國家如果簽貿易協議,為了在事後有爭議的時候保障較弱的那一國,通常都會再額外指定一個中立的第三國作為調解者或有其他的調解機制,這在國外的貿易協議已有先例,但在這次的服貿裡面寫的退場機制只有:「雙方得以就爭議進行協商調解」。WTF?不認識中共在國際上的強硬態度的人可能不知道,中共一貫態度就是:中方堅決反對blablabla、中方一貫強調blablabla的立場,所以blablabla,連強占了菲律賓的黃岩島都可以講得義正詞嚴,你真的相信中共會跟你「協商調解」的話你一定是白痴,所以到最後要是協議實行到一半發現對台灣有過度的不良影響,中方也只要一直堅持不退讓,或是要求台灣提出相對籌碼進行交換的話,我們根本拿中共沒輒,所以在這樣一個沒有第三方調解機制的協議裡面其實這條形同虛設。

  另外,假設真的上述的理想情況都發生了,中國企業來臺創造台灣的就業機會,穩定的成為台灣的經濟支柱之後,如果哪天台灣人忽然哪天又頭殼壞去選出了個排斥中國的在野黨總統,則這些在台的中資企業隨時可以成為中共對台的威脅籌碼,任何非國民黨的候選人選上了將不能做任何違背中國臉色的政策與決定,否則將會優先面對中資全數撤回(因為退場機制不全,雙方因為各自的強硬態度調解失敗)、民生經濟支柱崩毀、大量台灣人民失業的情況(別懷疑,中國人就是這麼忠貞地服從”黨的指揮”,只要是為了黨國意識,他們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前一陣子安倍跟中共鬧得不愉快的時候,在中國的日本廠商全數遭殃,中央電視台還有播很多日本車行遭到砸毀破壞的報復新聞,官網上都查得到),所以現在我們要把所有的經濟希望都寄託在一個對我們政治敵對且黨國不分、政治影響經濟的國家,這樣的協議我們還簽得下去?

3. 結論:

  結論就是今天我們要跟哪一國簽經濟貿易協議我都沒有意見,但是你跟一個政治、軍事上跟我國敵對、黨國一體、政治影響經濟的國家說只要簽一個”純經濟”的貿易協議,我不同意。

  就理性的角度而言,一個協議必定是雙方各有所犧牲、有所獲得沒錯,請問服務業占中國的GDP超過幾%?抱歉,是個位數,那台灣咧?超過40%,如果這個協議過了,上述的條文細節與國安等問題不好好把關,中共獲得的將是對台灣的經濟支柱掌控權、軍事情報、社會與文化的同化影響,順帶附加可能統一的政治影響力,對中共來說,能不費一槍一彈(最多耗損一點服務業的個位數GDP)就可以統一台灣,利益遠大於弊,中共當然積極推動,因為他們最會的就是兩面手法阿,表面上跟你說好,但隨時準備統你一刀 (歐巴馬跟習近平見面的時候談的多開心,說要共同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結果兩國在南海地區輪流軍演示威拉攏東南亞各國;李克強會見印度總理的時候也說得多友好,結果中印邊境情勢緊張)。台灣咧?服貿過了之後有可能讓經濟好轉,就業率大增,但同時也讓超過40%的GDP掌握在一個政治軍事敵對的國家手上,一旦兩國交惡的時候第一個垮台的就是經濟,讓國家的民主不再自由(因為選上的人為了民生要看大陸臉色),國安也隨時受到威脅,基於以上理由我覺得弊大於利(也是我認為賣台的理由),除非你覺得台灣有沒有民主自由與主權比不上你口袋裡有沒有錢來得重要(事實上台灣跟國際上更多國家比起來根本沒有貧窮到要出賣主權的地步阿),那麼這份協議對你來說當然只有利沒有弊。(還有人整天只會說不簽就是鎖國跟不上國際,怪了,我怎麼不知道全世界只剩下中國一個國家?美國主導的TPP是為了防堵中國,台灣有去簽?馬政府有試著找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簽?那麼多國家可以去談,你偏要挑一個有超過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國的,然後不過了在來怪我們鎖國,這到底是誰眼界狹隘?)

  阿對了,這以上都還不包括已經被講到爛的未照程序逐條審的問題喔,所謂的黑箱不是說服貿條文不公開(後來有放在網路上我們都有念),是談判期間跟國內說不能洩露商業的籌碼所以我們不能公佈,一公佈的時候就說已經跟中國談好了,然後立法院只能選擇全部通過或全部不通過,不准逐條審(為了讓在野黨如果真要擋下來就必須要背負”檔下服貿協議”的罪名),最後被卡關三個月以後直接整份宣佈過關,從頭到尾立法院都沒審到的過程,這才叫黑箱,拜託服貿的支持者搞清楚狀況一下。(還有更好笑的是大力推動服貿的陸委會王郁琦在立院忘記關麥克風脫口說出的,公聽會都是他們找來的學者與媒體,希望能營造出一個有利於服貿通過的社會氛圍。這樣你還覺得這些學者真的有在照專業講喔?)

e. 附錄(其他額外的個人理念)

  我覺得近年來的台灣人很奇怪,為了錢什麼都可以不要,為了要賺錢,所以餐廳跟原物料都用假的、黑心的也沒關係,只要自己荷包賺飽就好;新聞記者亂報也沒關係,只要說:我也要養家餬口阿,為了生存只好照上頭的意思報,狗仔不顧一切道德地挖別人隱私也都只會萬年一句:我要餬口阿。最好笑的是總會有一推理由可以來包裝,連妓女出賣自己的肉體來糊口都比這些人坦蕩蕩。所以我們真的要為錢把國家亂搞一通?至少我不想。

  還有阿,關於每次只要有這種抗議活動就只會說抗議的都是暴民的請看這篇: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395230374.A.CBC.html,這篇已經把我想講的話都講完了。還有些人整天在怪資訊不對等,以為大家都是盲從、被綠營煽動,然後自己也不去做功課。至少我是照我自己有做過的功課作發表啦,也許有錯,歡迎指教也歡迎轉錄。

  最後呼籲有去現場的朋友們注意自身安全,同時注意自身紀律,以免落人話柄。

 
over 9 years ago

作者:國內知名鋼鐵公司從業人員沈先生。(鋼鐵業經歷七年)

鋼鐵業屬於ECFA貨物貿易項目(與服貿無關),種類細分很多種,依產品別開放程度不同。鋼筋只是一小部分而已,但是大陸鋼廠也可能因為政府補貼,將台灣禁止從大陸進口的鋼品,轉往第三地(例如:東南亞),再轉售至台灣來,海關如未仔細審查原產地,很容易便因此開了後門。台灣雖然不適合發展重工業(高耗能、汙染),但鋼鐵業屬於工業之母,處在自由貿易環境下,可仰賴進口,但難保日後在大陸敵意封鎖下,台灣如果也流失鋼鐵製造能力,國家基礎建設便容易出現危機。

台灣房價居高不下,自用或中小企業廠辦逐漸承受不起如此般的房價,導致餘屋去化速度減緩,租金收益過低,建商或代銷業者自然是希望能引進大陸業者或投資客進場,未來航空城或自由貿易區主要招商對象相信也是以陸商為主,台灣的民眾也只能繼續望房興嘆。

規劃設計類中如工程營造在服貿中有開放,設有12%參股上限,但重大建設(例如水庫等)我個人認為不宜開放,而且12%名義上雖無主導權,但與其合資的台灣公司背景無法管控,如果該營造老闆親中,或者在中國有龐大的利益關係,相信這12%的關鍵少數就可能有下指導棋的能力,對台灣各種建設將造成巨大的影響。

 
over 9 years ago

博客來網路書店與讀冊生活網路書店創辦人 張天立(影片及逐字稿)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P4awxDuyvk

2013.07.31【博客來網路書店】創辦人張天立先生在立法院服貿公聽會的發言

--《3.25已更新較詳細逐字稿》--

「大家好,我是博客來網路書店創辦人,也是讀冊生活網路書張天立。今天我必須先聲明我無黨無派;我不是民進黨的任何人,也不是國民黨的代表,今天是以無黨無派中立的產業代表來跟大家說幾句話。我從博客來創辦18年前到現,一直都在經營書店、網路書店通路。也是這樣的關係,我想先請問一下,我不知道我們國家的代表管中閔先生或者是張家祝先生,他們有沒有經營過出版業?有沒有經營過書店?應該是沒有。而我相信我們的馬總統應該也沒有經營過書店,對不對?所以我不知道我們政府在簽訂這個服貿協議,瞭不了解對我們出版業是不是有怎麼樣的衝突。

在7/14號,大塊出版社的郝明義先生召集所有出版業重要的出版社代表,匯集一堂討論服貿協議對出版業有怎麼樣的衝擊。在場分了三個層次,印刷、出版、通路,而在場『沒有一個人贊成』,所有的代表都是發言質疑。所有的代表不是在反對大陸來,也不是希望故步自封,我們都希望開放,但是最重要關鍵,這個服貿協議對我們台灣出版業真的影響太大,是諸位沒有經營過出版業所無法理解的。

【衝擊一】

出版業這次開放是開放通路,『書店』的意思。出版業的『通路』其實也就是一種『媒體』。不管在網路或實體書店,你買的書都是通過『通路』去選書上架。想像今天的台灣通路業,例如:金石堂或誠品有中資在裡面,那麼你們的選書、平常看的書、出版社所想要賣的書,需要透過『某種程度的意識審查』。這個對台灣的出版有多麼重大的影響,我想這點是在談經濟、兩岸平等貿易之前,我們必須先考量到非常重要的關鍵。(簡單說,就是因為中資並不是來自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而是言論受到監控的『社會主義共和制』國家。Wikipedia『社會主義共和制』:「這些國家一般實行著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

【衝擊二】

大陸的出版集團,其實是完全受到中共國家的思想控制,它並不是一個純商業的行為;相對台灣的出版業,全部都是民間比較小規模的個體戶。怎麼可以能用台灣個體戶的經濟規模,去跟國家資本對抗?從這個角度來講,它也形成某種程度的不對稱、不對等。這也是郝先生,非常擔憂的地方。

【衝擊三】

這次開放包括到印刷、通路,而出版方面大陸跟台灣都沒開放。然而,台灣的出版業之所以能欣欣向榮,其實是因為非常受到上面印刷業的支持,也受到通路的支持,很多出版社是需要通路的協助。所以當開放了上游的出版跟下游的通路,那麼出版一定會被夾擊。諸位我可以保證,未來台灣不太可能會有像今天享受如此自由、開放、暢所欲言的公民社會環境。因此我們的出版業即將面臨非常嚴重的危機。

那麼我跟你講台灣出版業受到的危機,反之,難道大陸就有好處嗎?大陸的出版業現在也不是非常好,所以大陸所需要的就是接下來的改革開放,在民主社會的推進過程,他們需要的是台灣的出版業的欣欣向榮的自由風氣。這方面如果台灣的出版業間接地被服貿協議所扼殺,那對大陸也絕非好事。

【重要結論】

最後我必須說,我覺得服貿協議的牽涉範圍真的太大,我只能代表出版產業來講幾句話:這個服貿協議應該是要每一個個別產業都分別召開公聽會,因為每一個產業都需要政府的理解。政府沒有官員在這一個產業裡面做過一天的事,他們憑什麼代表這個產業的人民,去簽署這麼影響重大的事?比如說剛才我聽到吳院長吳中書先生、龐建國教授,都講了一個很大的道理,可是我請問兩位,或者其他的諸位:有沒有真正經營過中小企業?你們了不了解中小企業的聲音?你們願不願意拿你們的錢,去投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想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證交稅、證所稅這件事,證所稅在馬總統馬政府倉促推出之後,荒腔走板,既得不到社會公平正義,又被財團及外資所批評,到前一陣子才又修法。這件事情就彰顯出我們國家的領導人已經沒有真正領導統御的能力;沒有領導統御能力,我真的希望我們立法院的朋友委員們,能夠真的挺胸而出,不管藍綠,都應該為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來盡一份心力。藍綠要結合,不應鬧分裂。郝明義先生,他自己是國策顧問,他自己都表明自己是深藍,今天他都跳出來反對,這件事情,非同小可。我想再次呼籲管中閔先生也好、張家祝先生也好,請兩位一定善思,這個產業;我不曉得其他產業如何,但出版產業,非常非常需要我們的呵護,摧毀不得,以上報告,謝謝。」

 
over 9 years ago

選自PTT:[討論] 你們年輕人就是怕競爭

by thejam (thejam)

http://www.ptt.cc/bbs/Gossiping/M.1395381465.A.881.html

面對長輩們這種最無知的論述,要如何回答? 我想這篇文章就自由貿易開放競面對長輩們這種最無知的論述,要如何回答? 我想這篇文章就自由貿易開放競爭討論了一些重點 。

*1. 先了解什麼是服貿,以及為什麼服貿協議可能會對經濟有利 *

服貿協議,其實是屬於所謂的自由貿易協定的一種。而什麼是自由貿易協定呢? 大家一定 會想到我們的總統馬英九整天喊著台灣不加入自由貿易協定的話就會被世界潮流丟棄(笑) 。但很多人大概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理解也僅止於 -好像是個要有加入,經濟才 會變好的東西。

但如果你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理解只有這樣的話,那其實你是不能理解為 什麼要反這個版本的服貿的,所以要了解到底該支持或反對服貿,其實得先了解什麼是自 由貿易協定。 而什麼是自由貿易協定呢? 其實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國家之間,決定讓彼此的金錢、貨物 、勞力可以某個程度的互相流通,這個程度從 0~100% 都有可能。

而自由貿易協定為什麼會對經濟有利呢? 這就要牽扯到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之一的比較利益 法則了。什麼是比較利益法則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假設小馬跟小扁兩人都是木匠,都會製作桌子跟椅子,小馬比較會 做椅子但不太會做桌子,所以一天可以做四張椅子或兩張桌子,而小扁比較會做桌子但比 較不會坐椅子,一天可以做四張桌子或兩張椅子。因為市場同時需要桌子跟椅子,所以這 兩人平常都是用 50% 的時間製作椅子,另外 50% 的時間製作桌子。所以小馬每天可以 做出兩張椅子+一張桌子,而小扁每天則是可以做出兩張桌子+一張椅子。兩人每天總共可 以做出三張桌子跟三張椅子。

然後突然有一天, 小馬跟小扁說,我們來合作好了,我專心做椅子,你專心做桌子,所以 在這個神奇的合作協議之後,兩個人的總產出就變成四張桌子跟四張椅子,哇,真是太棒 了,每天總產量足足多了一張桌子跟一張椅子耶~~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經濟學中的比較利益法則,簡單用一句話來描述,就是讓每個人都只 做自己在行的東西,不要去做自己不在行的東西,然後互相交換,這樣的總產出會比較多 。而這個原理,就是自由貿易的最根本立論。

假設美國很會生產糧食,台灣很會做晶圓,那乾脆台灣就完全不要生產糧食,只專心做晶 圓,美國則是完全不要生產晶圓,只專心生產糧食,然後台灣從美國進口糧食,美國從台 灣進口晶圓,這樣就可以達到最大的產出,看起來很完美不是嗎? 所以這就是經濟學中,認為自由貿易協定是對經濟有幫助的最主要論點。這個法則,在理 論上是成立的,但是實際上還是有許多的問題跟漏洞。

2. 自由貿易協定 & 比較利益法則哪邊出了問題?

比較利益法則,在現實應用上,有三個非常重大的問題,讓這個理論上該成立的法則,在 現實中出了許許多多的問題,也讓理論上該是健康食品的自由貿易協定,在很多時候變成 了毒藥。

第一個問題,就是出在比較利益法則是假設合作的雙方,各有所長時,合作時會有最佳結 果。問題是,現實中真的是這樣子嗎? 在某些狀況下,很有可能合作的雙方,在所有項目 都是其中一方勝出,這個時候,弱勢的一方,就會遇到嚴重的問題。

以剛剛舉的台灣跟美國的例子來說,原本美國該用它的農業征服台灣的農業市場,而台灣 應該用強項的晶圓製造能力去征服美國的晶圓製造市場。但若當美國的晶圓製造效率(品質 &價格)也超過台灣的時候,那狀況就會變成美國征服台灣的農業市場跟晶圓製造市場,然 後台灣只能傻傻地看市場被征服,錢被美國人賺走,但卻賺不了美國人的錢 。

經濟實力不對等,是比較利益法則的第一個大問題。如果 A 國跟 B 國協商開放了 100 樣 產業,但 A 國在其中 98 樣產業都有絕對優勢,B 國只有在 2 個產業占有優勢,除非 B 國那兩個產業賺的錢可以跟 A 國的 98 個產業加起來相比,否則 B 國絕對會吃一個超級 大虧。

自由貿易跟比較利益法則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技能的僵固性。

還是用美國跟台灣的農業與晶圓的例子來舉例好了。當自由貿易協定通過,美國的農產品 全面攻克台灣時,請問台灣的農民要幹嘛? 去轉作因為自由貿易所以在台灣很興盛的晶圓 代工嗎? 所以養了五十年豬的豬農要改去當生產線作業員,然後種了三十年稻米的農夫要 去改當製程工程師,這有可能嗎? 由於技能的僵固性,讓不同產業之間的勞動力其實是非常難以移轉的。

以 A/B 兩國的例子 繼續舉例的話,帳面上跟理論上,B 國絕對可以把弱勢的 98 個產業裡的勞動力與資本, 都改投到強勢的 2 個產業去,但現實上卻是不可能的事。所以 B 國除了沒辦法獲得所有 理論上自由貿易該拿到的好處以外,還會面臨很嚴重的失業問題。 各國政府無力處理失業問題,才是讓全球化/自由化在過去十年其實是踩剎車的主因。

而第三個大問題,就是利益分配的問題。

如同前面講到的,理論上,自由貿易協定,是一種取捨的遊戲 - 取自己強項,捨自己的弱 項。 問題是,請問到底哪些項目算強項,哪些項目算弱項呢? 在這些項目的取捨上,到底是能 夠有客觀的判斷,還是絕大多數是用主觀在認定的呢? 考慮到經濟學家向來沒有能力準確 預測經濟的歷史紀錄,經濟雪人我,覺得強項弱項的取捨,根本是奠基於不準確的主觀預 測,加上可能來自於各方面的壓力來取捨。

別跟我說這些項目的判斷絕對是客觀的,假設 你是台灣商業總會的理事長或者是黨政高層,你會容許政府在談判時把你的產業歸為弱勢 產業來放棄嗎? 更糟糕的是,如果在自由貿易協定之後,有一百個人得到了價值一百萬元的好處,但有一 萬人每人損失了一萬元,整個國家拿到的好處跟損失是相等的,但那一百個人會把手頭的 一百萬分給那受損的一萬人嗎?

然後請大家捫心自問一下,你覺得你跟連勝文相比,誰會成為那獲利的一百人,誰又會成 為那受損的一萬人呢? 簡單來說,既有的特權階級與富人,透過對政府的影響力,相對的更容易在自由貿易協定 獲利。而對於政府談判沒有影響力的升斗小民,就會成為受害的一群了。

而以上的三大問題,就是讓自由貿易協定這個原本應該吃了要強身健體的食品,在很多時 候會變成毒藥的關鍵。

3. 那台灣跟中國大陸要簽的服貿協定呢? 是遇到了以上的哪個問題嗎?

很不幸的,台灣現在要強行通過的服貿,以上三大問題都遇到了。以台灣跟中國經濟與產 業的相似性,台灣幾乎在絕大多數的產業都是居於劣勢,連資金面也大輸,兩岸的自由貿 易,只會有一個結果,就是台灣的產業全面敗戰(當然,會有少數優秀的公司可以生存並大 展鴻圖,但那是個案,不是通例)。而且還有第四個問題,就是目前談判出來的服貿,似乎 根本就是沒有仔細評估過強項弱項,而是讓談判代表一廂情願去亂談出來的貿易協定。

以台灣目前跟中國大陸的經濟實力對比,台灣如果要跟中國簽訂任何的自由貿易協定,都 應該要非常謹慎小心才是。畢竟,中國方面可以忍受的談判誤差範圍,可以是台灣的百倍 以上。然而,相反的,在這次的服貿談判裡,中國方面做的功課遠比台灣方面足,也就是 說,這份貿易協定,絕對是對中國遠比對台灣更有利的 (除非你願意相信所謂的中方善意 ,但別忘了,連中國方面都說讓利時代已經過去了)

4. 假設服貿真的有問題,那為什麼台灣還是有很多人支持服貿?

別忘了,現在執政黨是哪一個黨。在現在這個階段,會願意出來支持服貿的,大概就是以 下幾種人

A. 極端的自由貿易信徒

B. 受益產業的相關從業人員 (以金融業為主,好笑的是,金融業西進,卻是以存戶的風險來換取從業人員的利潤)

C. 跟黨政高層關係良好的商人

D. 已經輸到脫褲,看能不能至少拿回點東西的商人 (如這幾天有所謂的遊戲業支持服貿廣告,看在內行人眼中根本笑掉大牙。台灣現在遊戲產業的錢根本都被中資賺光光了,遊戲廠商會支持服貿,大概是抱持著反正不開放中國廠商也都進來台灣了,那台灣廠商能多少拿到一點東西也好)

真正稍有良心的學者跟商人,我還沒有看過是支持目前這個版本的服貿的。簡單來說,服 貿其實有點像核四,核能不一定有問題,但亂蓋的核四問題可就不小了,同理,自由貿易 協定未必有問題,但亂談判亂簽的服貿問題可就大了。

5. 那現在的服貿到底該怎麼處理?

很簡單,一個有問題的協議,根本不該通過。立法院應該否決這個版本的服貿,然後由行 政院來重新召開決策透明的全國產業會議,讓每個產業都能夠好好研究到底哪些該開放那 些不該開放,以及以全球總經的研究,分析到底哪些可以是台灣的強勢產業,而那些是弱 勢產業,歸納出幾條核心談判原則,然後用民調或公投的方式,來取得全民的共識。

這樣的方式絕非史無先例,歐洲在歐元共同體的整合上,就有不少國家採取公投決定的方式。

所以,為了台灣的前途與未來,我們不該讓目前版本的服貿強行通過。別讓張慶忠的三分鐘,成為宣判台灣未來死刑的關鍵時刻。 全面檢討後重新談判,才是正確的選項。

 
over 9 years ago

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李忠憲
http://www.facebook.com/jslipfhf

102/12/20 通傳會重申服貿協議電信服務業開放已做好完整配套措施

http://www.ncc.gov.tw/Chinese/print.aspx?table_name=news&site_content_sn=8&sn_f=31424

  1. 電信開放此次談判,由陸方主動提出!

  2. 資安疑慮低的業務?注意官方回答,不敢説沒有資安問題,是某些人認定資安疑慮低!

  3. 第一類電信服務涉及基礎網路建設及國家安全不開放,沒有人知道第一類電信的辛苦,拉了那麼多網路,結果都是上層的東西在賺錢,擋了那麼多年的網路電話,以後還擋的住嗎?現在的Skype ,和快來的臉書 whatsapp 語音電話,第一類的語音還能夠賺錢嗎?怎麼辦,和上面合作賺錢,中華電信大,還是中國電信大,上下分的開嗎?

  4. 陸資持股不得超過50%。陸資不具控制力(所謂「具控制力」係指有半數以上表決權,或有財務、營運及人事方針的影響力,或有董事會過半數董事任免及主導力等,符合任一項即判定為具控制力)。以防止陸資對我方業者的董事會及財務、營運及人事方向具影響或控制力。陸資不得與我國固網業者合資經營。以防止陸資藉由與固網業者共同投資第二類電信業者,控制我方固網業者的網路或系統。

-- 人頭戶,代理人,各種有的沒有的手段,現在的政府,有能力嗎?如果有,先把假外資、人頭公司,逃漏稅先抓一些來給我們信心。

  1. 陸方投資的我國業者應取得符合國際認證ISO/IEC 27001及27011增項稽核等資安驗證合格證明。以確保我方業者資通安全管理機制具國際水準,防止陸資對業者資料、系統、設備及網路可能的控制。陸方投資的我國業者不得將用戶資料或業務部門、業務功能及系統等移往大陸地區。以確保我方用戶資料及業者系統不被陸方掌握。

--用這個來騙人,這是防外面的人來攻擊,請問 insider attack 你要如何防止?你 NCC 有多少人來稽核控管將來的陸資公司?

6.有關服務貿易協議之雙方談判所有會議資料,包含本會委員會內部會議與其他相關之會議、座談紀錄等,均屬談判過程中之內部擬稿或準備作業,依據政府資訊公開法第18條第1項第3款規定,政府資訊屬於政府機關作成意思決定前,內部單位之擬稿或其他準備作業者,應限制公開或不予提供。

到底是誰去談,怎麼談,誰保證的

 
over 9 years ago

同學們,既然進了這廚房,就別找藉口退出來了
2014-3-26 0:37:36
原文連結

【 作者:張鈞綸,台灣律師 】

今天晚上學生私訊問我服貿協議,既然我又是律師,又在經濟系授課,這兩方面的問題我是不能迴避的,所以我決定在這邊把我對服貿協議風波的看法說出來。我這麼做,可能會觸怒很多人,你可以刪我好友,也可以留言戰我(我不一定會回應就是了),但是別搬教條口號壓我,我不傳教的,所以我從不鳥這一套。當然,我這樣急就章地寫出來,資料及理解難免會有錯,事實上的錯誤,請用力鞭,不用客氣。

其實上維基百科就很容易看到服貿協議的條文,總共24條,這不是平空冒出來的,這是根據WTO之下的「服務貿易總協議」(GATS)的架構訂出來的。我們加入WTO時,這些總協議就已經拘束我們跟任何國家談判時,必須要照這個架構來寫協議內容。

兩岸的服貿協議,台大的鄭秀玲老師在她的ppt報告中也說明得很清楚,它是ECFA架構下,規定雙方必須在什麼時候談好什麼樣的協議,而ECFA也只是個談判時程表罷了。

換句話說,在加入WTO的時候,我們就已經自願接受這些拘束,WTO條文是沒得改的,我們立法院早就批准了。要改是可以,那就是退出WTO,這我們想也知道,不可能。

真正的問題,也不在服貿協議本身,而是它的附表所開放的行業。很多行業是受到政府以法律管制的,但是WTO是國際條約,在位階上,國內法律必須劣後,所以剩下的只是:哪些行業可以用行政命令直接加以開放的。老實說,這是行政機關想要改就改的。

服貿協議根本不是什麼國際條約,而是兩個行政部門就自己權責所能管轄的範圍去開放。因為我們為了加入WTO,從1980年代開始,行政院與立法院就把國內管制的法律修正到能與WTO條文接軌,所以法律條文也不會是障礙,最後把關的,只剩下行政部門決定開放的是什麼。

行政部門把它送立法院備查,是基於它是個行政命令,在法律上,這並沒有什麼大錯。送備查的行政命令,立法院要是想管也可以,但是依照立法程序,立法院必須限期審查完,否則就是立法權對行政權的侵害。如果沒有涉及對岸,立法院是可以直接修正的。但因為涉及對岸,現在想改,等於是要重新談,或是直接把ECFA的時程擱置,轉向去談TPP、RECP。

不過,這樣等於是重挫台灣的談判信用,而且,說ECFA是我們要進TPP、RECP的入場券,有點聳人聽聞,但並不完全沒道理。

首先,阿共不可能讓我們越過他們直接去談這個。另一方面,我們也有我們的如意算盤,有了ECFA,我們在TPP中,就不是一般生,而是有扇對中國的任意門,進不去中國的,可以透過台灣,這會讓我們在TPP中講話比較大聲(其實有這種特權的國家,不是只有台灣而已)。

當然,這一切都是理想狀況,而且這扇門開了,不講中國得了什麼,在台灣社會,這種好處是誰才能享受到,我真的不知道。何況TPP是美國經濟圍堵中國策略的一環,而RECP是擴大版的東協10+N,後者中國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兩者性質上是有些不相容的,小國當然是追求兩邊都參加,即使是日本、南韓也不例外。何況,不管台灣想要幹什麼,能跟中國比肌肉嗎?這是現實限制,講來心疼,但不能不說。

結論是很悲哀的,我們當然是可以要求、責成行政部門去與大陸重啟談判,那24條根本是沒什麼好討論的鬼話,重點還是那個表,而那個表是我們為了加入WTO,早就授權給行政部門去談的,立法院現在要不爽,可以做成決議,甚至立國內法,要求行政部門按立法院的要求方針去跟中國重新談附表的行業。

可惜的是,這早在談判前就該監督的東西,直到這個時候,大家才突然熱議起來,事實上早就過了最佳的時機點,我只能說,台灣人向來容易被政治熱、簡單的口號帶著走,所以對於行業開放項目的內容,一直無法聚焦討論。

因為,會關心的總是有力的利益團體,一般老百姓是無法也沒興趣去看這些開放行業項目的,所以有力量去遊說政府的利益團體,會把對他們有利的部分告訴政府去跟中國如此如此談,但是沒有組織發聲的行業,就沒有任何人會幫他們去講話,政府更沒有對口的公會去詳盡蒐集資料,具體地去為這些行業保留緩衝的空間。

誰最想要讓服貿趕快過?是台灣的金融業者,他們要登陸中國了,卡在這兒心裡很急,其他的弱勢行業死活,他們沒義務關心,在談判的時候,台灣不是沒討論,但是太細節太技術性的東西,又沒涉及自己的利益,誰又會去逐一去檢視那個附表(不是條文喔)?

現在台灣跟中國的行政部門已經講好了,依照WTO的精神,以及我國法律的架構,這本來就是行政機關可以自己決定開放的東西,立法院要來審,立場確實是有點怪,畢竟中國的人大只是橡皮圖章,不會跟國務院對著幹,所以中國那邊他們可以說了算。台灣這邊當然是可以說,我們的國會有意見,這個可能要重談。不過,我們的國會真的有強力表示過意見嗎?不要說別的,金融業就不那麼喜歡國會在這件事上意見太多,而立法委員誰不欠銀行錢呢?

知道了吧,就是你我過去的冷漠,造成今天的後果,只能想亡羊補牢了。與其說是黑箱,不如說它比較像是偷渡。說黑箱是為了宣傳,因為這樣才能為我們為什麼沒去關心解套。如果大家都帶著罪惡感,還會去響應運動嗎?

政府實際負責的人員很有限,根本做不到通盤評估及規劃(我或許可以很陰謀論地說,聽企業主說話就可以了),上頭交待要加強「宣導」,這是額外業務,十幾個科員根本支配不了宣導預算,預算當然是由上頭去控制要給哪家媒體去賺,輪不到科員決定。既然「異見」及「雜音」都可以用「逢中必反」來概括,社會反彈並不大,那麼就讓它直接過去吧,在科員政治的邏輯中,這種跳出來宣導的事,踰越了權責及倫理,又何必強出頭呢。

我覺得難過的是,台大的鄭秀玲老師提出了一些意見,其實很多也是訴諸民粹的,我想要看的是事實,至少是些數據,而不是教條。我觀察這些學生很久,不戴著黨籍色彩眼鏡去看,如果是具體的內政問題,是有一些明確的案件,有著力點,很有說服力。但服貿協議,就有太多的腦補。我們目前並沒有開放那麼多行業進來,所以結果如何,大家都是憑著自己的感情去猜想,這當然就混入了統獨情結在裡頭了。

而且有些效應是只有質的討論,卻沒有量化的數據去具體指出衝擊,做為一個經濟學者,把量化的東西談成質化,再包裝了政治語言,就走味了。這可以當做是對自己人取暖的宣傳品,但是要理性說服大眾,就差了這最後一哩,也是最重要的一哩。這應該算是為德不卒吧?

也許社運能換來一場理性的大辯論,但是,站上舞台的人,會輕易這樣把舞台讓出嗎?國民黨每次要跟蘇蔡叫陣辯論,蘇蔡都沒回應,所以國民黨這回才敢打完人又侵門踏戶地對學生故技重施,要逼退學生。同學們!既然都進了這廚房,就別再找藉口退出來了。

大家這次運動,既然把服貿協議視為台灣命脈的決定性關鍵,也由不得你不談它的內容,與其換個話題閃躲,還不如接下戰帖、全力以赴吧。這是讓運動成為民主深化、公共論壇的最好時機,這時候還在叫「我被打了,好痛」,只會惹來質疑,你們不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嗎?如果不辯論,胡亂找個理由退場,這次運動就會淪為一場自嗨、各說各話的鬧劇。你們保住了面子,但是整個社會卻被撕裂了。這是各位所要的結果嗎?

 
over 9 years ago

Editor:從建築生態講起

第一、要講服貿對台灣建築界的衝擊,就要先搞清楚,台灣建築界有哪幾個山頭:

  1. 土開者(建設公司,房產公司等)

2.規劃設計者(建築師事務所,工程顧問公司等)

  1. 建築公務部門(營建署,建管課,使管課,都計課等)

  2. 學者(建築系所教授與老師等)

搞清楚自己站在什麼位置後,才會知道服貿會對哪幾個山頭造成什麼衝擊.....

第二、服貿內容其實對建築部分著墨甚少,其實實際上大陸的讓利部分也真不需要讓啥,因為兩岸的建築領域市場機制根本完全不同,大陸讓與不讓,能去大陸拿案子的台灣公司還是拿得到,過不去的台灣公司一樣過不去,光是大陸設計院敲圖的這件事,就讓台灣過去挑戰的事務所飽受風霜與辛苦,其他被騙圖被騙合約的比比皆是,今天就算大陸不要只開放福建省執業,你開放更多省分讓台灣建築師可過去執業,我們一樣要遭受大陸許多建築市場機制嚴峻的考驗,這點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了,我就不多贅述,開放服貿在建築師事務所這方面,其實對台灣而言,短期內也沒有什麼大利多可言.....

第三、我們再來談談台灣建築界執業的辛苦之處,在台灣,利潤低是一件事,另外一件可怕的事情是「法規」,台灣的建築法規既複雜又繁瑣,但...又超級不嚴謹,釋疑釋不完就算了,你還可以看到營建署釋疑還可以推翻自己過去的釋疑的,這到底是啥鬼?已經可以複雜到連制法者自己都快混亂的法,那到底是多複雜的建築法系?真是可怕到了極點,光就這點大家也可不用擔心建築設計人或建築公家單位的頭路會被對岸搶走,光看到這些法條和土地相關規定,吐血就吐不完,自己人畢竟還有一份鄉土之情,你叫外人來搞這些法條,我看他要不是阿共派來堅持要來台灣建築公家單位臥底臥一輩子的無間道主角,不然就是頭殼壞了想挑戰自己的被虐極限.....

第四、兩岸對照的前言差不多講完了,那我們可以一項一項來比較看誰被衝擊最多?

  1. 土開者--衝擊啥!大陸人可以來台灣買房置產,讚啦!再創一波台灣房地產的高峰!水啦!

2.規劃設計者--前面講過了,表面上影響似乎不大,對岸過不來,我們要過去也不容易,馬照跑,舞照跳......

3.公務部門--這剛剛也解釋過了,你要考試考過然後在這邊常駐,著實不容易,願意來受虐的大陸人,我相信那真是菁英中的菁英了.....

4.學者--再說吧,兩岸交流頻繁雖然是好事,但以目前狀況而言,建築設計崇尚歐美日是趨勢,崇陸崇台都是很冷門的奇怪行為......

結果看完好像我們建築人應該不要去反服貿啊,也沒啥很委屈的地方嘛!

大錯特錯.....

錯在哪,錯就錯在第一個土開者那一項,怎麼個錯法?

這一定要是在建築師事務所工作,而且接了不少建設公司或房產公司案子的事務所建築人,才能深刻體會......

「幹你媽的建設公司裡面一堆都是混蛋!!!廢物!!!米蟲!!!吸血鬼!!!」

我要對建設公司裡面的建築人說一句重話:

(如果你不是建築人出身,但在建設公司待一輩子,我反而要稱讚你)

但如果你是建築人出身,當你決定投身建設公司時,

你就是間接承認你是建築設計界的失敗者,

因為你已經決定把設計者的熱情,靈魂,理想,全部換成金錢和福利了。

這幾年台灣房地產真的好得太離譜,

而這是誰的功勞?

當然是政府的功勞!

而土開者和建設公司,也只是順著政策之下的餘蔭,來收割稻草而已,

哪有什麼了不起的?!

對啦!錢很多了不起啦!通通都丟到房地產來啦,什麼電子公司,唱片公司,製藥公司,食品公司,通通都要成立建設開發部門來撈一筆才是正途,他媽的房地產這幾年真的是一枝獨秀的產業火車頭!然後沒拖上任何一節車廂,這火車頭真是讚!

再來,建設公司裡面一堆日子過超爽只知道壓人進度的建築人廢渣,請問你知道什麼叫做「選擇性招標裡的經常性採購」嗎?

你知道什麼叫做「減價程序」、「超底價決標」、「廢標規定」嗎?

你知道什麼叫做「區域計畫法禁限建規定」嗎?

你們只了解所有跟「住宅大樓」相關的法令規定而已,

但建築師事務所裡面的人必須懂的比你們多,懂得比你們深,

會得比你們廣,畫得比你們快,如果同樣是建築人,

如果不是為了錢而放棄設計理念,你幹嘛去建設公司糟蹋自己?

不要多,五年就好

一個在建築設計界苦五年,飽經各種案件洗禮最終成為建築師的人,

和另一個整天在建設公司開會,只知道面積表-->都開審報告書-->售坪表-->銷售墨線圖-->(loop)的什麼理,管他什麼理,反正建設公司裡面一堆理

五年完以後,

你應該很清楚你離不開這間建設公司了,

而另外一位雖然辛苦,但他也許找到了自己擅長的設計領域.....

而這件事,也同時代表著他找到了他的建築人生價值觀,

正準備開始另一個新的旅程,

你知不知道你幫你建設公司老闆賺的錢,你賺了多少,他分你多少?

這就是我要談建築人不該挺服貿的主要原因:

因為,只要你還不是資方集團的一員,你就是被人壓榨的一員,

而那些只有錢就可以耍大牌的廢物,正準備通過服貿,

來創造房地產的高峰,然後賺到的錢,一樣只會分你一點點而已,

因為資方的貪婪是無窮的,

只要房地產還有利可圖的一天,

就會有越多的廢物想往那邊湧進去,

然後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

「建設公司的廢渣什麼理

整天開會打電話在催建築師事務所進度」

(當然有很多建設公司的理級人物是很精實的,但我想那實在是少數)

這種混蛋上下游制度是怎麼回事?怎麼造成的?

就是勞資不對等+貧富差距拉大造成的

今天能力很強的建築師事務所人員,卻領著少少的薪水,

然後被沒什麼能力的建設公司啥理啥理整天壓著跑,

甚至還有三十幾歲就當上啥理,

挖咧你老師咧,

一位建築師如果不到五十歲,通常還被認為是不夠成熟咧.....

如果不是因為台灣房地產奇怪的亂象,哪會有這種光怪陸離的場景?

再來還有一件事我要提醒建築設計者,

如果你一直都在一個公司內做住宅大樓,

那麼你要反思我剛剛提出來的這奇怪現象,

「為什麼一個三四十歲的年輕建築人就可以當上建設公司的理級人物?」

你以為他很努力嗎?

屁!那是因為住宅大樓的設計難度門檻很低....

來,你如果是一位建築師,不要多,你一年裡有四個案子,

分別是縣立圖書館,科學園區廠房,國中小學校舍,最後才是住宅大樓,

你知道這一年你會歷經多驚人的腥風血雨建築師生涯嗎?

而一直只會做住宅大樓的人,

就是我剛剛說的

「面積表-->都開審報告書-->售坪表-->銷售墨線圖-->(loop)」

這叫高中畢業生來會畫圖的,key個幾年一樣會這種東西,還要大學生研究生喔?

廢話這種生態在事務所內部,薪資當然高不起來啊.....

一位好的建築師,本來就是會一直做不一樣領域的案子,

台灣哪有那麼多同領域的案子可以做?!

你可以反駁說現在市場上一堆赫赫有名的建築師,甚至大師,

他們不都是在做住宅大樓?!

要不要時光倒流一下看他們辛苦的年輕時期,

在台灣房產市場沒這麼奇怪時,在台灣房產低迷時,

他們是不是什麼奇怪的案子都做過,

這些建築師都是磨過來的,沒一個是草包,

你整天窩在建設公司,那就是設計界的草包一個,

喔對啦,我好像說得太嚴重了。

你是滿有錢的草包,畢竟建設公司的待遇其實真的是不錯的,

講那麼多,說不定你還沒搞清楚,

我在說這些東西和建築人的服貿有啥關聯性。

我只想說一件事,你身為一位建築設計人,

還想繼續劫貧濟富幫有錢的土開者拉大台灣的貧富差距嗎?

幫他笑呵呵的喜迎繼續上漲的房地產陸資進場樂章,

然後領他那九牛一毛的微薄薪資,當然在你眼中也許很不錯了,

不過台灣建築界和房地產原本也許可以再戰個十年的,

陸資蝗蟲進來後,三年內就加速玩完了,

你也只不過多領了三年薪水而已,

我告訴你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該不該支持服貿,

請問支持服貿後,你老闆有幫你調薪加薪嗎?

有的話就盡量去支持吧!

如果有這種好老闆,我想原因也不會是因為服貿!

 
over 9 years ago

By Cecily Pan (Editor)

菁英早就去大陸了

從一個國際人才流動的角度來看,我台大優秀的同學們早就遍布全球。早幾年美國、香港的同學很多,現在則有一個特色,就是可以在上海開同學會。大家像講好似的,全部都跑去了,連一直都待在台灣的也去了,待在台灣的才是異類。

連我都很想去上海,他們也一直在跟我招手。當年跟我一起進事務所的同學,現在薪水是我的兩倍多,每年還調薪十幾%。要不是上海的空氣、水跟食物太糟,我也不會猶豫到現在。

有些同學個性比較溫和,不習慣大陸批鬥式的上班文化,也不喜歡上海的高房價,但是他們回不來。回來薪水砍一半都不夠,砍到剩1/3、1/5,誰能適應?這幾年有回來的,要不就是父母重病,要不就是繼承家業。

陸資不見得會想要來投資台灣證券期貨業

這次證期開放的範圍:

1.大陸證券期貨機構按照臺灣有關規定申請在臺灣設立代表人辦事處須具備的海外證券、期貨業務經驗為2 年以上,且包括香港及澳門。-->只是辦事處

3.積極研議放寬大陸證券期貨機構參股投資臺灣證券期貨機構的有關限制。 -->什麼時候放寬、放寬到什麼程度?相信業者應該是迫不及待趕快放寬吧。

台灣證券業手續費早就砍到見骨,手續費殺到2折是什麼鬼數字,大陸人真的會想要來玩嗎?大陸證券業錢那麼好賺,來賺台灣的幹嘛?而且台灣對於證券商的法規限制重重,基本上把他們當小嬰兒在看,認為券商一點自理能力都沒有,屬高度監理行業,我要是大陸人我不會想來玩,就算來投資也是看上別的東西,例如我想挖角台灣金融業優秀人才,我想偷師台灣業者的經驗,或者我看上台灣業者的海外轉投資(凱基這幾年在外面衝很快買很多,他們在泰國是上市公司,在新加坡也有買期貨公司)。

陸資趕快來買股票

服貿本次亦開放:

2.循序放寬大陸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投資臺灣證券之限額,初期可考慮由 5億美元提高至 10 億美元。

4.積極研議大陸合格境內個人投資者投資臺灣資本市場。

我想證券從業人員應該是巴不得陸資趕快來買,看能否再創萬點奇蹟,大家跟著一起發。至於上市公司會不會都被陸資買走有什麼關係,你本來就沒人家有錢。好,就算法規不要開放,陸資來買上市公司困難重重,但是你大概不知道F股早就一堆陸資了。現行規定外國企業來台第一上市陸資持股必須低於30%,高於30%要個案審核。雖沒人用過個案審核,但是大陸老闆可以換國籍啊!!換成香港、新加坡、美國,甚至是奈及利亞,有錢有啥辦不到,法規限制都是屁。苦得只是陸籍員工"持股只能賣出不能買進",對他們來說應該是笑話一則吧,憑啥我不能買公司股票啊,莫名其妙。

至於股票萬點以後,房價會不會再漲一波,物價會不會跟著漲,人民生活會不會更痛苦,不知道。

結論:以國際人才、國際競爭的角度來看,限制都是沒意義的,因為規定是人想的,自然也可以想辦法閃過規定。不過既然規定沒意義,簽它要幹嘛?

 
over 9 years ago

分類檢視,請點選首頁右上方「ARCHIVE」後,下拉「Categories」依產業類別瀏覽,謝謝!

square.jpg

什麼是百工圖?

反黑箱服貿運動的主軸是全本退回、為兩岸談判訂定授權規則;但於此同時我們也想透過懶人包彙整的方式,看到各行各業的專業觀點,具體指出服貿將對產業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畢竟現在隔行如隔山,而透過臉書串聯,也會有交友圈專業侷限性的問題。您也可以把這個網站看作「直接民主」的一環:雖然創制、複決權離我們很遙遠,但是我們可以把公開的網頁當作國會,由各行各業的自己人來進行逐條審查!

我們需要的文章是:
(1)本身已具有懶人包的性質,即對現有資訊的綜合整理
(2)內部人(insider)的專業評論,產官學界不拘
(3)正反觀點不拘

我們不需要的文章是:
(1)服貿整體或程序的法律分析:這部分的優秀論述非常多,但百工圖旨在聚焦於產業論述
(2)沒有具體指摘產業問題、內容空洞的心得感想文
(3)對於學生運動或特定政黨的評論

百工圖,然後呢?

編輯群將彙整其中最重要的問題,為服貿標出紅黃綠燈警示,最終製作一份說帖。以回應台灣產業結構面對區域經濟整合與全球化時,競爭力何在、方向何往的問題,並作為運動方向或體制內修法的參考。

如果您想貼文?

來稿請寄: milleworkers@gmail.com
或者在臉書專頁留言給我們: https://www.facebook.com/public.STA

標題請統一採【 [類別] 作者:一句摘要 】的格式。公開文章請務必標明作者與連結,非可自由轉載之網路採集請務必告知原作者!
如果您不確定某篇文章是否相關,請聯絡我們或參閱服貿本文及附件:
http://www.ecfa.org.tw/SerciveTradeAgreement1.aspx?pid=7&cid=26&pageid=0

您還可以做些什麼?

如果看到某產業公會或業界人士的insider觀點或發專業牢騷,請用力轉錄或丟過來!
如果你自己在專業領域或政府部門崗位上看到什麼,請務必分享!
如果你身邊有某些專業領域的人,請訪問他,問他具體的問題,這樣對方就算不習慣產業或公共論述,他也會開始想、開始找答案。

擁有工作經驗人生閱歷的青壯中年人們,讓社會聽到你們的聲音!

服貿百工圖編輯團隊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