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反對30秒黑箱 贊成服貿非為電腦業發聲
2014年03月28日23:27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328/369104/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童子賢日前受訪曾表示,支持學生爭取表達意見的權力,對學生抗議「黑箱作業」的主題表達支持,但電腦公會也主動登廣告表示支持服貿。童子賢今天發文強調,電腦產業早已經歷完全競爭的洗禮,但有更多產業需要更開放的產業環境,當然受服貿衝擊的弱勢產業也需要額外的救濟輔導。
童子賢近日受訪曾對學運提出看法,他主張愛護學生,支持他們爭取表達意見的權力,但是童子賢也私底下勸認識的學生,要小心把握核心議題,勿脫離社會關心的主軸,勿過度擴張,勿混淆目標,但他個人立場仍支持服貿,以下為他對服貿看法的全文:(王郁倫/台北報導)
一個多月前,電腦公會決議登廣告支持服貿,但是,在3/24廣告才見報,這是巧合,媒體拿來當新聞報導,其實,並非與學生聚集立院反服貿活動有任何相關。因為一個多月前,電腦公會決議登廣告支持服貿時候,台灣社會對服貿的討論還很冷淡。
我私底下的意見是,其實電子產業在WTO ITA76架構下,全球76個國家地區,早已互相優惠零稅率了,電子業多年來早已習慣嚴苛的「完全競爭」了(但是,不代表臺灣應該犧牲弱勢產業),「服貿協議」對我的和碩,或華碩、仁寶、廣達等電子產業,根本沒有好與壞的影響。
我們電腦公會的立場通過贊成服貿,不代表不關心服貿對其他弱勢產業的影響。而這個關心與贊成公開討論服貿,而不喜歡黑箱作業的立場,可以光明正大公開的談,沒有什麼要忌諱的。
所以,對於學生抗議的主題:反對30秒黑箱闖關,我是持贊成態度的。因為,堂堂中華民國立法院,為何要偷偷摸摸通過如此重要的「協議」呢!學生懂得出來抗議,我認為是台灣民主教育的成功,是一種自由社會的驕傲。
但是,我也認為,抗議服貿黑箱的活動,藉機夾帶仇中的口號是一種過激的投射,還有流血衝突的闖行政院,也是過激的行為。把「學生純潔」無限上綱並不是好辦法,亂闖行政機關,會擾亂了法治社會,激化對立。
我其實有到抗議現場關心過,我在現場聽到喊口號「行政院長江宜樺下臺!」時候,其實我是認為,這一類的口號與燒書,只是政治運動常有的「尋找替罪羔羊」的激情獻祭,並不是正確的禱告辭。
我甚至認為「眾人皆曰殺,我獨憐其才 !」,我逆向思考,認為這位江院長是溫和理性頭腦清晰的好人才。(別誤會,我不認識他,他也不認識我)
而弱勢者,「服貿」被衝擊者,受服貿影響的產業,若他們站出來抗議,抗議法案不週,抗議政府照顧不週、抗議政府溝通不力,則我是堅定贊成的。
因為弱勢者,在全球自由化的美名下淪為犧牲者,是常有的不義現象,需要額外的救濟辦法與弱勢輔導。(讀過一些日本內部討論是否加入TPP「環太平洋夥伴協議」的爭議文章,即使富裕如日本,面對自由化,一樣有很多弱勢要照顧的議題要討論)
最後,我來關心一下「遊戲產業」、「電子商務、「網路軟體產業」,他們會支持服貿的,我也認同這份支持,因為他們很需要自由開放的全球產業環境,否則臺灣這些軟體、網路、電子商務產業會窒息掉。
童子賢
服貿公聽會影像文字紀錄大全集 (點選連結各場公聽會影像及文字紀錄!)
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ApuBHdJa9r-MJc5dfOXckFQbdCPy1ttHuhn-8Zw5oJ4/edit?usp=sharing
缺公聽會第2.4場的影像。如果影像與報告內容有出入,請以報告為準;如連結有誤敬請告知,謝謝
服貿公聽會doc檔(感謝g0v.tw後勤中心發起協作pdf轉doc檔計畫)
http://sansword.github.io/TiSAOpenHearing/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6pTZdy6vGSodHpHTU5uY2hQRVE/edit?usp=sharing (全文Zip檔下載)
Catongue@PTT整理的服貿相關文件(可下載)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3ND3uGGLXpCdnBjQkkwYmdma1U&usp=sharing#list
1、正式公告的全文原版內容(雖然大小不一樣,但內容是一樣的)
2、自己整理的好讀版(沒有刪減原文,只有更改格式和加註文字顏色)
A開放項目台灣大陸兩方對照表(excel檔,A4兩頁)
B開放項目和內容台灣大陸兩方對照表(word檔,A3十六頁)
3、其他相關文件
A服務貿易協議 公聽會 人員往來說明
B服務貿易總協定-服務部門分類(GNSW120)
C解讀服務特定承諾表
4、參考網站
WTO台灣入口網 http://www.trade.gov.tw/cwto/
ECFA台灣網站 http://www.ecfa.org.tw/
移民署網站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中華經濟研究院 2013.7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經濟影響評估報告
http://e-info.org.tw/files/_%E4%B8%AD%E7%B6%93%E9%99%A2.pdf
民間版《兩岸協約監督條例》(草案)
https://docs.google.com/file/d/0BzCt46mG5myhMFZPdHR3ZHNzbEE/preview
彭淮南版「兩岸服貿協議」懶人包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40328003249-260401
一、市場開放程度:以「貨物及服務業輸出入/GDP」標準來看,台灣為130%,開放程度高於南韓的98%。
已生效FTA現況:南韓已生效FTA(自由貿易協定)勝過台灣(9 vs.7),且包含美、歐盟與東協等大型經濟體,因此南韓FTA佔貿易比重36.1%,遠高於台灣的9.3%。
二、南韓簽署FTA已領先台灣許多,台灣應加速洽簽,否則若被邊緣化,經濟發展會將失去動能,進而影響就業。
未來產業競爭:中國對面板課徵5%關稅,若中國與南韓簽署FTA,台灣面板將無法與南韓競爭,會影響台灣面板業約10萬名員工的就業。兩岸服貿協議沒過,就沒有後續的貨貿協議,台灣在中國市場就難敵南韓,考驗更嚴峻。
三、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不可能只取(take)不給(give),只要取大於給,簽署就有價值。受到不利影響的產業,需加以協助輔導。
四、截至1月底,中資來台投資495件,其中陸籍管理幹部264人,在台雇用9624人,創造36.5倍就業效果。中國對台開放80項,條件均優於WTO規範(即WTO+)。台灣對中國開放64項,其中只有19項優於WTO規範(WTO+)。服貿協議將有助於提升他國與台灣簽署FTA的意願,有助台灣加入RCEP及TPP,融入世界經濟。
五、政府已對可能受影響的產業、企業與勞工,在2010~2019年編列982.1億元預算,針對不同對象採行振興輔導、體質調整、損害救濟等3種調整支援策略,提升其競爭力及輔導產業轉型。
六、部分人士誤解會開放中國勞工來台,及中資計程車業者來台投資,小黃變小紅,事實上都沒有開放。
七、關心國事是好事,但要採和平、理性方式。
資料來源:中央銀行
不只雅虎奇摩 4A廣告公司高層也聲援力挺學生
記者葉志堅/台北報導
http://www.nownews.com/n/2014/03/28/1169429
聲援反黑箱服貿學生佔領行動,台灣廣告界在今(28)日有200多人發表連署聲明力挺學生,其中包括「雅虎奇摩」媒體策略企劃部經理許嘉真,及4A廣告公司(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美國廣告代理商協會)高層都一一在列,聲援學生行動,表達支持學生立場。
繼藝文界和演藝圈站出來聲援反黑箱服貿佔領立法院行動後,今天又有2百多名廣告界名人、大老跳出來連署聲明力挺學生,而「橘子磨坊數位創意」創辦人暨總監沈志儒、「網路基因」總經理施俊宇、「不來梅網路」總經理張文健、「奇禾互動行銷」創辦人暨執行創意總監郭睿杰…等人更親自到現場聲援佔領立法院學生。
而在連署聲明名單中最受矚目的是4A廣告公司的高層,如「奧美廣告」創意總監蔡明丁、「台灣ADK」創意長游明仁、「JWT智威湯遜廣告」創意群總監陳尚曄、創意長常一飛、執行創意總監薛瑞昌、創意群總監葉坤樹、「博上廣告」創意總監花柏容、「DDB廣告」客戶群總監陳偉文、創意總監臧國明…等人也都在名單之列,讓各界感到震驚。
對於今天的連署聲援行動,2百多名廣告人共有5點聲明如下:
1、我們要向學生抱歉,也向學生道謝。對不起我們來晚了!
2、我們支持學生訴求:兩岸協議監督法制化
3、我們堅定相信,一個公民與政府所組成的國家可以包容不同的聲音
4、對於任何涉及兩岸的議題,我們希望表達台灣主體性價值
5、一個國家的核心價值不光只有經濟
聲明全文
連署名單
以上圖片來源: 台大新聞E論壇臉書網頁
標題:理工科人士評官方版本之“服務貿易協議影響評估”報告
署名:理性的公民
點評對象:經濟部等相關機關《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總體經濟及產業之影響評估》
下摘結論與短評,全文敬請下載閱讀:
評官方版本之“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總體經濟及產業之影響評估”
結論:Major Revision
此論文(報告)之立意可取,但是相關佐證資料不足,定性論述亦不足支持其論點,因此退回。請補足資料後,再行討論。
短評:
秉持”數字加上邏輯推導”的理性思辨過程,閱讀此官方版本共219頁的影響評估報告,提供以下評論。此事茲事體大,我們相信政府研究單位已經做好詳細的評估,只是礙於篇幅未全部於網站上公布。在此希望,若以下建議政府已有相關資料,請公布在網站上讓大眾知道以導正視聽,並以量化客觀的方式對民眾闡述”利大於弊”;若尚未有相關資料回應,則相當程度上代表不只民眾不懂,政府其實也未甚解,那還請相關政府研究機構再多加著墨以化解民眾的憂慮。不論政治立場,如果我們都是為了台灣好,大家集思廣益來全面性的評估在現今的民主法治社會中是很合情理的。
若有時間上急迫性的問題(例如今年六月前須完成),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審慎評估,那也請政府修改一下目前報告採用的模型及其得到的結論數字(GDP,產值等數字),因為根據此份報告所得之數字,其影響甚微,邏輯上並無法推得此協議有其經濟上的急迫性,除非有政治上的急迫性。但是,根據政府元旦公告,今年的首要任務是”拚經濟”,相信經濟上的重要性應該是大於政治上的重要性(起碼在今年,或是今年上半年而已?因為下半年要拚選舉?有點搞混,還請澄清指正)。因此,即便有政治上的急迫性,則在政府自己宣布經濟最重要的方針下,此政治上的急迫性並無法得到此項經濟報告結論的支持(同時請補上說明政治上的急迫性為何);
若無政治上的急迫性,則在此協議的內容及評估上,更應該集思廣益審慎的研討,並待相關監督條例的法制化後,補足其程序上的正義及規劃相關配套措施(例如:來台人數有無總量管制?)。
最後,各方學者專家皆知,即便在學術界發表一個可能影響甚微的期刊論文,皆須接受同儕嚴格的檢驗。我們相信對於此項關乎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評估報告,理應接受更嚴格的檢驗。
為了台灣好,我們希望可以由政府當”領頭羊”,公布更詳細版本的影響評估報告,讓民間賢達有機會可以共同在此平台上貢獻。台灣人才濟濟,相信各項公共議題的處理方式必可在各方的討論及辯證之下持續有所進步。由此辯證之下產生的一套標準評估流程,相信也會對日後和其他經濟體簽署貿易協議有所助益。
有關服貿與第二類電信:一些雜感
25 March 2014 at 22:18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so-le/%E6%9C%89%E9%97%9C%E6%9C%8D%E8%B2%BF%E8%88%87%E7%AC%AC%E4%BA%8C%E9%A1%9E%E9%9B%BB%E4%BF%A1%E4%B8%80%E4%BA%9B%E9%9B%9C%E6%84%9F/648558118542734
So Le
電信事業不是在賣可口可樂。觀諸全球各大跨國或不跨國的電信業版圖,可以發現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壁壘其實比想像中明顯。以行動電話服務為例,先看無國界的歐盟。歐洲電信三巨頭Vodafone、T-mobile與Orange的服務看似皆遍及歐洲諸國,但事實上,德國公司T-mobile未在法國營業;反之法國公司Orange也沒有在德國營業。再看歐盟周邊,三巨頭當中也只有Vodafone能前進烏克蘭、白俄、俄羅斯等前蘇聯諸國。
然後看一下亞洲。中國移動是全球最大行動電話服務商,對跨國電信業的投資也非常積極,但它目前的行動電話服務,除了中國和香港以外,好像只有巴基斯坦。印度的本土大型電信業者如Airtel(英印合資)與Reliance等等,用戶數量狂勝歐洲三巨頭,卻沒有在隔壁的巴基斯坦營業。印度東邊的孟加拉除了本土電信業之外,另有兩個外國電信公司進入,一個固然是印度公司,另一個卻是遠在日本的DoCoMo。香港的行動電話服務商,除了中國移動以外,做的也是港澳的生意,沒有往內地去。中國移動的微訊在整個東南亞都很紅,不過中國移動的行動電話服務也沒有進入東南亞。
這就是跨國電信地圖的樣貌。會有人說印度跟巴基斯坦某種程度上也算是「同文同種」,做生意比較容易嗎?會有人說中國移動走不出中國,所以「缺乏競爭力」嗎?或說歐盟一體,所以歐盟各國要全面開放嗎?假如我問DoCoMo為什麼不去韓國做生意,你可能會覺得我在問白癡問題,啊韓國可能給它做嗎?韓國的用戶會鳥它嗎?那把相同的問法拿來中國和台灣呢?
可能有人覺得我多慮了,服貿沒有開放所有的第二類電信,至少行動電話是沒有開放的。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在所有電信、網路相關的產業中,都很可能發生相似的安全上、利益上的種種問題。
講這些問題之前,先講個小故事。前幾個月我去戶政事務所旁邊的快照機拍大頭照。拍完之後,除了實體照片,它還附了一組序號,我們上網登入可以下載電子檔。我回來照做,網站一開,才知道是中國網站。我們的戶政系統還不用整個外包給中國,光是路邊的快照機就能直接輸送一堆資訊給中國,像是我們每個人的臉部影像。
這次服貿台灣所開放的有三類,包含所謂存轉網路服務、存取網路服務和數據交換通信服務。有心去查資料的人會發現台灣的第二類電信分成十幾類,只開放三類好像開放很少一樣。但這是高明的話術。我們來看看官方對第二類電信的分類方式,共有十四類:
(1)批發轉售服務(2)公司內部網路通信服務業務(3)語音會議服務(4)網際網路接取服務(5)頻寬轉售服務(6)存轉網路服務(7)存取網路服務(8)視訊會議服務(9)數據交換通信服務(10)付費語音資訊服務(11)語音單純轉售服務(12)網路電話服務(13)虛擬行動網路服務(14)行動轉售服務
整個是分得亂七八糟,不知所云(都什麼時代了,語音會議硬是跟網路電話分成兩類,用意何在?其他一大堆意義不明或重疊的不想舉了)。至於存轉網路服務、存取網路服務是什麼,我聽都沒聽過,查了一下才知道這些名詞根本沒有明確定義,指的可能是一些網際網路出現之前的老電信服務,像是電話秘書、傳真等等,所以ECFA官方網站上的Q&A才會這樣寫:
(四)對我國電信就業市場影響甚微:截至102年5月31日止,經營服務貿易協議開放之3項第二類電信事業特殊業務計21家業者(占第二類電信事業總家數約4.6%),相關員工數約為72人,且我方要求陸資不具控制力、陸資持股上限不得超過50%,同時我方亦未開放陸籍勞工來臺,對就業影響甚微。
惡毒之處就在這邊。存轉網路服務的定義是什麼?不清楚,幾十年前指的是像傳真存轉服務那種東西。那現在指的是什麼?不知道。那誰相信這些數字?戶政事務所旁邊的那台快照機算不算「存轉網路服務」?小七的i-bon算不算?你要說是還是不是?誰清楚存轉網路服務到底是三小?根據上面那個爛分類,誰知道開放的這三項有沒有包含網路電話、行動轉售?
服貿條文就是這樣,看完只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若用字面上的意義去想,台灣開放的這三項根本包山包海,包天包地,包肉又包皮,每項服務都裝個後門,就能輕易地、有計畫性地取得一切個資、金流、交易紀錄,上至政府下至個人。是不是真的這樣?你不能說不知道。
服貿協議允許中國做機房外包,中資企業使用自己的硬體設備輕而易舉,每天能偷偷記錄、傳回多少事情,想都想不到。配合巨量資料技術,可以掌握一切情報。比如說,從收費站、公車、捷運的流量統計,可以估計哪裡要蓋旅館、便利商店;相對的,這些統計也有助於消滅任何競爭對手。只要中資經營任何類似的服務,取得這些資料就是百分之百可行的事。這也就是華為和美國長久戰爭的由來。華為的董事長有軍事背景,而華為的手機、基地台、伺服器全世界到處賣,這些設備會不會有什麼問題,有誰知道?巨量資料可以控制一切,賣基地台不是在賣可口可樂,電信事業更絕對不是在賣可口可樂。
且,悲慘的不是中國可以來台灣玩這些遊戲,而是台灣不被容許在中國玩這些遊戲。中國方面開放的電信產業,僅限於經營性電子商務網站、因特網接入服務、呼叫中心與離岸呼叫中心,並且營業範圍僅限於福建省,呼叫中心只能辦在福州市(還不是廈門市)。試問一個限制在福建省的電子商務網站有誰要用?沒有客戶的話,那去福州市弄一個福州大哥大竭誠為您服務,是要自爽什麼?更不用說中國有為我們所知的封殺機制,這當然不會寫在服貿的條文裡。什麼是競爭力?與虎謀皮嗎?競爭力是那個謀,還是那個皮?
已經很多人說過開放第二類電信關乎「國家安全」的問題。但我想說的不只這樣,畢竟我們多少會覺得帝力何有於我哉,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無祖國,此為人之常情。只是試想,我們要如何形容一種一切資源、門路和未來完全被他國掌握,但卻無法獲取他國資源的狀態?我不知道要如何形容這種狀態,那不叫做「被統一」,因為那連被統一都還不如,那不叫做被整盤拿走,那叫做被拿走一盤還要欠無限多盤。這時候就會發現對於這一紙協議,國家不國家的,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問題,這是更恐怖的地方。它關係到的是你是否願意繼續居住在這邊,擁有這邊固有的價值觀和生活品質。全台灣剩下什麼階級的人能夠無懼於這些衝擊,反而從中得利?看看那些出面挺服貿的金融業、科技業大老,我們該說他們沒看見這些事呢,還是早有盤算?
然後這幾天,連民主法治都被當作可樂的空罐踐踏。關於這個,也已經說不出什麼了,只有無盡的哀痛。而我只是個工程師,己力棉薄,內心懦弱而混亂,到現在才把自己的想法講出來。我們不見得愛我們的國家,我們不見得在救我們的國家,我們在救的是我們自己,還有居住在這裡的,身邊的我們所愛的、所在乎的人。
服貿在設計上的污漬和華麗
http://imdesigner.tw/?p=596
Nicolas Gu
服務貿易協定對於設計產業是有絕對性的影響,但服貿的開放到底是好是壞? 而台灣設計的現況到底是如何?
我們可以從經濟部的《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總體經濟及產業之影響評估》去看到政府對於各項服務業的評估資料,以廣告產業為例,內容如下:
臺灣廣告實力達成熟階段,陸資來臺不致於對我方產業造成太大威脅,但我方多屬中小型企業,資金不足,若陸資有意透過資金掌握我方企業內部營運,可能因技術人才流失,對我方一些企業營運造成影響。
其實和一般分析服貿對於台灣服務業影響內容出入不大,然而在政府的應對政策,無論是獎項的提升,還是產業的升級,不禁都感到了無新意,大部分設計師大概也不對政府的政策抱持太大的希望。 到底在政府對於設計產業幫助不大的情況下,該怎麼看待服貿的影響。
設計對於大陸依賴的必然性
台灣設計服務業近期逐漸衰退,從《文化部的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數據可以證明這件事情,主要歸因是台灣產業無法有效升級,在代工的傳統思維下,工廠為了追求利潤而外移,也因此設計案件會逐漸減少;而仍留在國內的產業對於品牌又敬又怕,畢竟錢花得多,成功的少。 在這個情況下,設計在台灣似乎變成一種「化妝品」的存在,對現有的東西塗塗抹抹,設計能做的事情是極其有限的。
在此同時,這幾年中國設計飛快地成長,甚至能和國際級設計公司合作,原本以為中國設計會超越台灣,然而逐漸地遇到了一些瓶頸。一位中國的設計師這樣說:「國內(指中國)的設計跑太快了,反而沒有結實的基底。」也有設計師認為,中國設計雖然有當代的形式,但對於生活的感受性是相當不足的。其實就此也可以發現,形式和流行是可以仿效,然而創作的原點,像是生活或者文化是時間累積的成果,就像是台灣和日本設計的距離似乎也沒多大改變。
所以服貿的通過,無論大陸產業或設計公司進場,設計服務業多少樂觀其成,除了希望藉此刺激產業升級,也希望藉由市場競爭,讓台灣產業和設計能迎向國際。且依照台灣設計產業現況,相對於大陸仍然有其優勢,就算開放應該也有迎戰的自信。
難道設計只有商業責任嗎?
但其實服務貿易協定的爭論中,除了經濟和產業的討論,而是關於自由和主權的討論。尤其像是中國對於台灣有絕對的經濟優勢,而且在言論和思想也有強烈的控制傾向,在增加依賴過程中,難道就不會有失去嗎?
我們可以以香港電影為例,隨著中國資金進入還有對中國市場的重視,逐漸失去創作的活力和自主性。 首先在資金進場後,當然某個程度上在表達上的妥協;假如希望產品賣到中國,當然也得服從對方的法令以及意識形態,像是中國市場對於哪些主題感到興趣,也不能否認的是在中國的審查機制下有些議題是不能談的,也因此我們也不難理解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電影的創造力和活力大幅下降了。
這是時候必須問一個問題,設計真的只有商業的責任嗎? 譬如社區營造,希望藉由藝術家和設計師進入鄉野,去尋找地方產業的下一步,進一步活化社區,我們看到了設計的社會責任,甚至能夠傳達弱勢觀點,或者表現多元文化。 又或者是設計產業最近開始談的社會設計,不就是希望利用設計的力量,帶給社會角落新的活力嗎,但假如進行設計時,還必須考量到對岸政治利益的話,那我們還有辦法勇敢地改變嗎?
服貿之後,設計者何去何從。
其實討論至此,會發現會回到一個基本的問題:「設計到底是甚麼?」 當我們想像的設計不同時,很容易就會選擇不一樣的東西,那你覺得設計到底是甚麼呢?
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也是台灣談論社會設計的代表人物,他講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抗爭是一種破壞現有體制的行為,而社會設計是事後的重建。」
我們可以遇見,假如服貿通過與否,台灣都會有相應的政治或者經濟問題需要面對,無論是通過後的自主性喪失,或者原有的產業結構限制,但是到底接下來要怎麼辦。也許服貿最有意義的不是最後成功與否,而是讓原本冷漠茫然的人,因為這次的參與和理解,找到自己未來十年參與世界的方式。
參考資料
文化部。2014。《2013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作者。
吳柏羲。2011。《與中國市場緊密結合下的香港電影:產業、文本與文化的變遷》。國立交通大學碩士論文。
周宥均。2009。《台灣設計產業與經濟發展之關聯性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經濟部及各相關機關。2013。《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 對我總體經濟及產業之影響評估》。臺北:作者。
我們公司採買鋁廢料,如鋁罐、輪圈、鋁門窗等等,然後重熔,出來的產品就像
金條一樣,只是銀色的。通常用在汽機車產業的零件,各位騎的KYMCO、PGO和開的TOYOTA
等等都是我們的客戶之一。
那服貿究竟跟我家的公司有甚麼關係呢?
我相信大多數的人還是不曉得服貿的內容究竟是甚麼,對吧。其實前天以前我也不知道,
但請先看看這裡,這是政府ECFA網站的文件"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http://goo.gl/QXJ5Iu)
覺得很複雜看不懂嗎? 沒錯,一般人根本看不懂,所以請直接看第六大項的B項目(第29頁
)"B.廢棄物處理服務業(CPC9402)" (http://goo.gl/Nw2W9L)
這表示什麼? 這表示,服貿通過後,"允許大陸服務提供者在臺灣以獨資、合資、合夥及
設立分公司等形式設立商業據點,提供環境服務。"
這意味著陸資可以在台灣成立100%獨資的廢棄物清理公司,把台灣所有的鋁廢棄物都買往
大陸去。這可能嗎? 這要怎麼發生? 陸資規模比台灣中小企業大而且大陸鋁廢料需求旺盛
(目前二次鋁合金錠最大生產國),只要在目前台灣市價加上5%-10%就可以把所有鋁廢料買
往大陸。這種做法,一年後,所有原本的廢棄物清理公司就會倒閉(這就是惡意競爭)。連
帶著,煉鋁廠可能在國內買不到鋁廢料來生產(就是我們)。
這不是我一個人說的,請看公視的採訪報導,第四分鐘到第十二分鐘(http://youtu.be/z
ZSnslelnYQ?t=4m32s)
服貿通過之後,假如陸資來這裡跟本土企業(回收商和煉鋁廠)競爭,以較高價錢將鋁廢料
全數買往大陸(很可能發生,因為目前就已經出現本土企業跟韓國企業競購廢料的情況),
如此一來本土工廠"也許"以後鋁廢料都要100%從國外進口。但是,有沒有"可能"這些進口
的鋁廢料也只是在台灣轉港又往大陸去? (我猜測)因為在大陸進口廢料(從美國最多)需要
執照特許,但假如從台灣進口比較方便(因為ECFA),也許大陸會採取在台灣轉港的方式進
口鋁廢料,如此一來,台灣鋁廢料可能將被陸資壟斷。
以上不是"一定"會發生,但是"極可能"發生。今天我又進一步確認究竟"廢棄物處理服務
業(CPC9402)"有沒有涵蓋到可資源回收的鋁廢棄物?
答案是有的。在"「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第十五場公聽會報告(http://goo.gl/g7q7En
)"中,環保署明確表示(http://goo.gl/r2IIwC,第二頁) 資源回收廢棄物被囊括在內。
但也表示民國91年加入WTO時就已經開放(中國除外),98年6月30日也已經開放給中國。
這說明了幾件事情
- 台灣人民對政治和世界脈動的普遍冷感(包括我自己)
- 與WTO不同的是,服貿架構下還開放某些大陸人合法來台(可無限期延長)
- 缺乏中立且具公信力的研究報告供人民參考。大家只是不斷表達自己的立場和感受, 應該回到事件的本質,理性的分析和研究。不論是哪個單位,提出來的報告都不夠完整周 全。
走筆至此,好像事情突然沒有那麼嚴重了,因為,這早就開放了阿,現在的服貿(指CPC94
02項目)其實也沒那麼可怕,26如果要來,如果我想的會發生應該早就發生了啊! 不是好
好的???
不! 還是有些不一樣
- 5年前的大陸和現在的大陸相比,現在的大陸資金更雄厚,野心更大。
- 即使5年前已經開放(指CPC9402項目),要簽署服貿還是應該要跟相關行業討論吧。政 府說有開公聽會,沒錯,但是我們公司卻完全沒有收到公聽會的邀請,理論上,五金公會 應該要通知所有會員。但是我去參加工會會員大會時,卻從未聽過相關消息。
- 跟5年前相比,現在的馬政府比當時更傾中,我們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更高。
- 程序正義---公聽會有沒有開? 有。人民團體有沒有表達意見? 有! 可是表達有沒有用 ? 沒有!!! 因為服貿"已經"簽署了,簽署之後才舉辦公聽會,送立院審查,就算是逐字審 查都沒用,因為已經簽了。這就是為什麼要求,退回服貿,重啟談判。
《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 對環境亦有多方衝擊
環境中心2013年8月9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http://e-info.org.tw/node/88157
激起政壇與民間爭議的《兩岸服務業貿易協議》,於今年6月21日簽署。「先簽後公布」,由於從溝通、談判到簽署的協議過程中資訊未公開,民間及產業界的意見亦無法參與討論,此協議飽受批評。除了在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評估報告中,預測其正面效益幅度不甚顯著外,民間也擔憂「中國因素」可能帶來嚴重衝擊,甚至引入帶有政治企圖的中國企業從傷害臺灣中小企業開始,進而衝擊政治、主權等方面 。
包括兩岸服務貿易的基本原則、權利義務,未來合作發展方向還有相關工作機制等,協議內容涉及了商業、通訊、建築、分銷、環境、健康和社會、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其中例如環境服務、娛樂、科學顧問等服務,甚至食物也可能對於環境有所衝擊。
環保聯盟憂 環境服務業再添亂象
環保聯盟對從事汙水處理、廢棄物處理、廢氣清理、噪音與震動防治、土壤與地下水汙染整治等的環境服務業表達憂心,創會會長施信民表示,目前國內對此的表現並不佳,違規違法的事件時有所聞,例如林益世弊案便與事業廢棄物處理有關,而由於其再利用有利可圖,導致官商勾結的弊端時有所聞。施信民擔憂,中國廠商若將對岸賄賂、喝花酒等腐化手段帶進台灣,恐怕將使台灣的環境品質更為嚴重。
而對於環盟提出的疑慮,環保署曾發表新聞稿反駁,表示環境服務業並非新開放,早在2009年便已開放中資來台投資,至今4年多間更只有27萬4千美元的投資金額,影響輕微亦不需要再做政策環評。對此,施信民感到失望,認為環保署應該更積極做評估,此聲明不但逃避其應有的角色,更有「已經開始討好中國」的嫌疑。
彰化環盟理事陳秉亨指出,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是否能受管制「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的「巴塞爾公約」保護有其疑慮,若受視為「境內」,那麼可能其中一方將成為大量有害廢棄物的堆置場所,都不讓人樂見。
施信民強調,服貿協議對台灣的影響範圍廣泛,除了從經濟和就業衝擊方面進行評估,也該將環境考慮進去,由行政院與立法院進行「政策環評」。
開發一條龍 民間監督難度更高
除了環境服務業,施信民認為,協議中開放的觀光遊憩、旅遊、旅館、遊樂區,甚至環境檢測等都可能與開發有關,是他更為擔憂的部分。
陳秉亨指出,從環境工程、科學顧問到檢測服務都獲開放,將形成所謂的「一條龍」,也就表示中資若打算開發,他們有相關的產業可以一路合作護航,不但國內相關企業難生存,民間想要監督也更顯困難。
經營小型生態顧問公司「觀察家」的黃于玻表示,目前國內的顧問公司生態,已是專業、有所堅持的顧問公司反不如不專業但聽話的受歡迎。面對中國企業目前仍在砸錢蓋大型渡假村的開發思維,台灣地狹人稠,早已沒有更多的土地資源讓中資的「熱錢」進入大舉開發、大玩圈地遊戲。因此黃于玻認為,包括環團、民眾等,民間如何發揮監督專業與力量,將成為關鍵。
追求「自由貿易」全球只剩一種顏色
綠黨中執委潘翰聲更指出,不管是服貿、ECFA,以及國際上眾多名為「自由貿易」的協定,目標都是讓整個地球單一化,變成一樣的顏色,而破壞地球原本的多樣性。潘翰聲解釋,自由貿易便是為了追求賺錢,不但將罔顧企業社會責任,更會將成本外部化。
潘翰聲以「食品提供」服務為例,表示開放後,能來台經營的絕對只有大型連鎖餐廳。為了追求利潤與生產大量規格的商品,便將使用以化學肥料、慣行農法等不友善環境方式種植的農作物,此舉不但打壓了本土食材,也將使人與土地的關係更疏離。
水土整治業受惠《服貿》? 藍色經濟作者Gunter Pauli:觀念要改
環境資訊中心 2013年11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http://e-info.org.tw/node/94931
引發爭議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12日由總統馬英九下令加速審議後,恐怕再起抗爭。但相對於國內各產業擔憂遭到衝擊,環保署旗下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與相關業者,卻樂觀看待。認為國內業者擁有的關鍵技術及對岸廣大的環境整治商機,國內的土水專業將成為兩岸貿易的反攻勁旅。
不過,《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認為,應該多思考從源頭進行科技整合與跨界合作,不要只關注污染整治的末端。
環保署今(12日)召開「藍色經濟創新論壇」,邀請《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剛特‧鮑利(Gunter Pauli)參與。
鮑利直言,台灣土水整治應改變觀念,發展產業聚落創新模式,並非只關注自身本業,更該尋求從源頭就思考多項科技的整合與跨界合作。鮑利更提醒,政府一味提供稅制鼓勵或企業追求節省成本將使產業如穿上緊身衣,讓業者更加以管窺天。台灣業者應記取之前西進失敗的產業經驗,以擺脫過去的代工模式,別再只是輸入技術,等到對方學成時便遭取代。鮑利在演講中不斷分享提供許多產業結合的案例,但業者代表在總結時依然向政府喊話,要求應該由政府制訂政策與進行協助。
所謂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業,廣涵顧問、檢驗、診斷、監測和長期的整治,從規畫到整治完成,其間的過程甚至長達10年,屬於高技術門檻的一項產業。「土水整治產業是臺灣長久以來未被看見的真正驕傲,現在正是掌握時勢、將環保產業跨越國際的最佳機會。」環保署長沈世宏充滿信心。
自認掌握關鍵技術,土水業者眼見中國環保意識提升,認為服貿協議將帶來廣大的環境整治商機,在今年5月便已組成聯盟,瞄準中國與亞洲市場。土基會指出,透過服貿協議,台灣土水企業可以優先取得執業優勢,如:從業人員居留期延長、合資比例不受限及中國工程師考試身份等,讓臺灣土水相關企業,很有機會成為中國委託機構的優先合作對象,而業者更期待能成為亞太土水產業發展中心。
「應該讓土水產業產生現金流,而非投入。」藍色經濟概念創始人鮑利來台多次,更曾向前環保署長簡又新提出建言,對台灣可說相當熟悉。「過去40年台灣都在不斷降低成本,」鮑利不但了解台灣曾有慘痛的污染經驗,更對台灣產業長期以「代工」思維追求降低成本的風格相當熟悉。因此再三強調,不能只從單一產業逐利,而是必須打破既有窠臼,將所有產業結合整合,並用「搖籃到搖籃」來思考,在生產源頭就考慮後端該如何處理。
鮑利以石頭紙舉例,將廢土石分解為5微米以下粒子,以此為原料製紙,便能同時整治土污、更減少了水資源耗用,如此不但一石多鳥,更可創造新價值,而且不能為了節省成本,而只作成20微米「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不能只是想到成本問題,應兩者兼顧,」若想節省成本,壓縮成20微米,就無法達到一石多鳥的目的。
「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好,不能只是想到成本問題,應兩者兼顧。」鮑利強調他個人反對以稅制方法鼓勵企業或強調節省成本概念。「不要只想著做出處理污染的機器。」鮑利指出,台灣雖然在生產工作機組上有優勢,但也不該只想發展所謂的領導產業,而是做全面的思考,提出除了能改變過去的錯誤,同時也對未來有益的新模式。
「未來可能不再有『回收』一詞」,鮑利認為,與其談土水污染整治,不如在污染發生前就直接結合生質原料運作,例如將礦場作為生質原料提煉廠、例如義大利用玉米能生產生質性塑膠及潤滑劑,將工業與農業做有效連結,鮑利甚至以自己三歲的小兒子便能掌管家中的「廢棄物管理系統」為例,指出孩子以舊報紙、咖啡渣,便能成功種出可食用的蘑菇。
「如果在非洲,他們聽到咖啡渣可種蘑菇,會立即去做,但你們卻要做一堆可行性評估報告,卻又拿很多錢去跟中國買蘑菇,而他們的蘑菇就是用咖啡渣種出來的!」鮑利展示中國工廠以咖啡渣重蘑菇的照片,點出台灣目前的問題。
鮑利分享創造無限新可能的三要素:善加利用手邊的資源、發揮想像力與以無取代有,此三個要點能創造更多新的可能,指出台灣產業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整合」,而不是單純談土水污染整治,這樣才會產生多功能的商業模式和價值,並吸引投資。